供稿單位:民盟河南省委
發布于:2014-03-12
原名吳春晗,字辰伯,1909年 8月11日生于浙江省義烏縣苦竹塘村。從1928年起先后就讀于杭州之江大學和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。1931年夏進入清華大學史學系學習。從學生時代起即著手研究中國歷史,并取得一定成就,僅在清華讀書的三年中就發表文章40多篇。這一時期受胡適的影響較深,熱心于"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"的治學方法,文章大多是考據性的,其中較有影響的考據文章有《胡應麟年譜》、《胡惟庸黨案考》等。
1934年清華大學畢業后,長期從事教育工作,先后任清華大學、云南大學、西南聯大等校教授,著重致力于明朝歷史的研究。40年代,吳晗的學術思想和治學道路較之三十年代發生了明顯轉變,不再只是埋頭于故紙堆中研究歷史,而是更多地關心時事政治,逐步離開書桌,走向社會,步入抗日反蔣的道路。1943年在昆明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(后改為中國民主同盟)。1944年任民盟中央執委、民盟云南支部機關刊物《民主周刊》主編??箲饎倮?,回到北平清華大學,投入反內戰、反獨裁的民主運動,繼續和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尖銳斗爭,僅1946年就撰寫了數十篇歷史雜文。1959年,吳晗從他1943年到1948年寫的歷史雜文中選輯六十篇成《投槍集》。1948年攜夫人袁震奔赴解放區,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,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。
建國后,歷任北京市副市長,北京市政協副主席,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,全國青聯副主席、秘書長,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、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、《歷史研究》編委,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,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、文學院長、校務委員會常委、副主任委員等。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吳晗是第一、二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,第二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,北京市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屆人大代表,北京市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屆政協委員、常務委員、副主席。1958年 11月當選為民盟第三屆中央副主席,曾任民盟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。著有《朱元璋傳》、《海瑞罵皇帝》、《論海瑞》、《海瑞罷官》、和同鄧拓、廖沫沙合寫的《三家村札記》等。主編歷史、地理小叢書一百多種。(摘自民盟中央網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