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稿單位:民盟河南省委
發布于:2014-03-12
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、教育思想家、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、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、偉大的愛國者。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早期領導人之一。
陶行知生于安徽歙縣西鄉黃潭源村。自幼好學,少年有志。六歲入家鄉蒙童館就讀,十五歲就讀歙縣崇一學堂,十七歲進杭州廣濟醫學堂,因該校歧視教外學生,憤而退學。1914年,以第一名畢業于金陵大學,后赴美留學。1917年回國后,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、教務主任,東南大學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,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,并擔任《新教育》雜志主編,反對“沿襲陳法,儀形他國”,對教育革新多所貢獻。1922年任中華教育改進人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,與朱經農合編《平民千字課》,奔走于冀、察、蘇、浙、皖、贛、豫、鄂等省,推行平民教育。
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北郊曉莊創辦了實驗鄉村師范學校(后改名為曉莊學校),開展鄉村教育運動,提出了“生活即教育”,“社會即學?!?,“教學做合一”等理論,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體系。1928年在陶氏的關懷和指導下創辦了浙江湘湖師范。1929年,上海圣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。
1931年春,陶氏返抵上海,任《申報》總管理處顧問,對當時《申報》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。他以“不除庭草齋夫”的筆名在《申報》副刊《自由談》發表雜文,猛烈抨擊蔣介石的“民入地獄、自造天宮”,痛斥反動派“忍看山河碎,他自有本領,會殺親妹妹”。1932年起,先后創辦了“山海工學團”,“晨更工學團”,“勞工幼兒團”,首創“小先生制”,成立“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”,開展“即知即傳”的普及教育運動。1934年主編《生活教育》半月刊。7月,正式宣布自己的名字由"知行"改為"行知"。
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。1936年,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。7月,與沈鈞儒、鄒韜奮、章乃器聯合發表《團結御侮宣言》,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。接著,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托,擔任國民外交使節,出訪歐、美、亞、非28個國家和地區,出席“世界和平大會”,“世界新教育會議”第七次年會,“世界青年大會”,“世界反侵略大會”,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,為抗日救亡、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貢獻。
1938年8月,回國路過香港,倡導舉辦了“中華業余實習學?!?,推動香港同胞,共赴國難。1939年7月,在四川重慶附近合川縣鳳凰山古圣寺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,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兒童。1945年,在中國民主同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(即民盟“一大”)上,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。1946年1月,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,推行民主教育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,陶行知于1946年4月回到上海,立即投入到反獨裁、爭和平的斗爭。民主戰士李公仆、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后,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的第三名。陶氏一面作好了“我等著第三槍”的犧牲準備,一面繼續堅持斗爭。視死如歸,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。他在三個月內演講一百多次,并積極籌組“中國國際人權保障會”。他寫信激勵育才師生為民主斗爭“再接再厲,前赴后繼,屢戰屢敗,以底于成”。終因“勞累過度,健康過虧,刺激過深”,與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,享年五十五歲。陶行知逝世后,毛澤東同志痛悼他為“偉大的人民教育家”。周恩來同志向黨中央發出電報,指出:“十年來,陶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,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?!?span>8月11日,陶行知的靈柩由全國五十三個人民團體公葬于南京曉莊勞山之麓。
陶行知學識淵博,勇于實踐,善于從中國的國情出發,創造性地開展各個時期的革命教育工作,百折不撓,“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”,在教育理論及實踐經驗方面,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;他才華橫溢,善于用工農大眾易懂的詩歌形式和語言,抒發勞動人民的心聲,表達自己的思想,世稱大眾詩人。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、國家多難、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,他以“捧著一棵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赤子之忱,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,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,為人民革命教育事業,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鞠躬盡瘁,奮斗終生,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:《中國教育改造》、《教學做合——討論集》、《普及教育》、《普及教育續編》、《普及教育三編》、《怎樣做小先生》、《老少通千字課》、《中國大眾教育問題》、《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》、《育才手學校冊》、《齋夫自由談》、《古廟敲鐘錄》、《知行書信集》、《知行詩歌集年》等?,F在,《陶行知全集》六卷本已由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輯,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??傆嫸俣f字?!短招兄肥肀咀罱惨延伤拇ń逃霭嫔绯霭?。(摘自民盟中央網站)